职业教育如何启蒙?想要和需要有什么分别?零花钱,怎么花更合理?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的成长是条一步也不能行差踏错的直线。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棵树,每一处枝桠的分岔都是一处用来选择的可能。人生不可能逃得开各种各样的选择,是否有能力为自己做出选择并为选择负责,比起选得“对”还是“错”重要多了。
前不久,菁kids以“职业教育”为题,对话职业教练秦华,为读者分享职业教育这棵“大树”的根基、树干与枝桠。
采、文 | 阿褚 图 | 受访者提供、pixabay
编辑 | 曹新星
“我在美国刚开始转型做职业教练时,主要是帮助留学生提升求职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我发现,技术的层面比较容易教,但大多数人是在更核心更根基的地方被卡住了。”
秦华快人快语,直奔主题。
作为一名职业教练,秦华发现,成年人很容易在两个时间段陷入职业困境:一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没信心,面对职场的茫茫大海毫无头绪,又特别害怕被拒绝或失败。
另一个节点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好像一直在埋头奔跑,突然有一天停下来如梦初醒,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跑?到底要跑向哪里?虽然已是职场老油条,但对于改变也依然缺乏自信,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
上面两个困境若究其原因,其实指向同一个本质问题:缺乏自我认知。
“如果一个人内在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可,所有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秦华说,“从现在遇到职业困境的这些成人的身上回看,解决根本问题的核心是在‘自我认知’的培养上。所以现在谈职业教育,我会首先把这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有能力做什么’……这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定位,就像一棵大树的根一样,决定了枝干果实的质量。”
01
职业教育的根基:
自我认知,了解内心的需要和渴望
“Mom, my body is mine, my mind is mine, I am not your business (妈妈,我的身体是我的,我的思想是我的,我不要你管).”在美国长大的儿子小朗刚进学前班不久时,一天回家不经意地和秦华说了这句话,让她非常震惊。
随着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常常用“我又不是你,我和你想得不一样”来回应父母的“说教”。
秦华承认听到孩子这样讲话,最初的反应是不舒服、挫败甚至愤怒,典型的东方父母在权威遇到挑战时的感受。
“可是心里另一个层面是欣慰的,他们从小就能够看到我很多年都没意识到的‘自我’。他们自然而然就为自己争取做选择的机会,我要教会他们的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我要教会自己的是‘放手允许他们做选择,即使明知道他们可能在做错误的选择’。”秦华笑着说。
从小时候决定“我要穿哪一件衣服”、“我要选哪一个课外班”,到长大后决定“我要选什么专业”、“我要从事什么工作”和“我要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
成年后的我们,在这些人生重大选择面前手足无措,害怕犯错,恰恰是因为从小到大,在那些相对没那么重要的选择面前,我们并没有得到尝试和负责的机会,而且我们脑海里总会暗暗回旋着一句警告:千万别选错!
秦华6岁半的女儿小润,前一段时间就为了一个选择而烦恼。她是一个喜欢表演,愿意展示自己的孩子,站上舞台会让她充满成就感。但她又担心自己演不好,害怕被否定。
这种想上台参加表演又怕上台被别人笑话的纠结把小姑娘痛苦坏了,最奔溃的时候,她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不知道要做出哪个选择。
“当孩子内心出现大的冲突的时候,是特别好的探索自我边界的时机。”秦华说。
最终,在妈妈的引导下,小润想象着穿着漂亮演出服站上舞台的成就感(但要有不怕别人评判的勇气),和很安全但没登台的失落感,“你更想要哪个?”她最终选择了登上舞台。
“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孩子其实一直在碰触自己的边界,并有可能突破自己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她会慢慢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那个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有没有一点点变大……这就是自我认知的能力,也是选择的能力。”秦华说。
“如果她选择了不站上舞台,你会怎么做?”我问。
“那就尊重她的选择,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意味着要允许她体验选择之后的结果。有可能她会在台下觉得失落,也有可能觉得在台下很坦然,这都很好,因为这帮助她认识自己。”秦华笑着回答。
“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个特别大的变量,今年不敢或不愿做的事,在准备好的时候孩子可能突然就愿意做了。一次选择不上台,不代表永远选择不上台。就算她永远选择不上台,只要这是她真心想要的,又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下意识地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却暗暗期望他的一生都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强调选择的“对”、“错”本身就是线性思维的体现,一件事情的走向不是一条线,只有好或者坏,对或者错。除了伤天害命的事情,人生中很少有哪一个选择会真的毁掉一生。但是“没有选择的能力”却会让人举步维艰。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会时时陷入自己的‘自我’(ego),难免会因为想要培养出‘好孩子’而想要控制他们的选择。”秦华很坦然。
“我一方面告诉自己,我又不是神,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另外一方面,我会跳出来看看我养育孩子的目标:到底是希望他们成为我拿得出手的‘展品’,还是独立自主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人?如果是后者,我就必须接受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屡屡做出我不一定认同的选择,执意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每次我这样看向目标,很多烦恼就迎刃而解了。”
02
职业教育的树干:
认识职业的本质和外部世界运行的规律
我们小时候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包括前几年大热的儿童职业体验项目,都有一个误区。我们告诉孩子,护士是照顾病人的,消防员是救火的,警察是抓坏人的……
可这些只是职业的表象,真正的职业教育要更加深入,让孩子认识到职业的本质是什么,并培养他们的创业者思维。
“职业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谈到如何认识职业和现实世界时,秦华说,“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在每个职业的表象下,价值的交换是如何发生的,双方各自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钱是怎么流动的。”
秦华的儿子小朗10岁,经常问关于爸爸妈妈职业的问题,还去了爸爸公司的开放日了解爸爸的工作。全家人会一起讨论爸爸妈妈的职业如何呈现,客户是谁,如何挣钱,包括父母的收入结构。
小朗知道妈妈是自由职业者,收入按小时收费,爸爸挣年薪。孩子把爸爸一年上班的时间算一算,除到每个小时,发现爸爸每小时比妈妈挣得少啊!
他对这个结论感到有点奇怪,因为妈妈的总收入并不比爸爸高。他继而了解到,自由职业者获取收入的前提是要有客户,只有服务客户的时间才能收费,但为了得到客户,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宣传推广,否则就无法保证一直有客户。而公司的年薪收入相对则比较安稳,还包含了带薪假期、保险等福利,不做销售的岗位也不需要为获得客户而发愁。
小朗看到妈妈一个人工作很辛苦,于是问妈妈:“你这个老板怎么一个员工都不雇啊?”
秦华说:“我自己收入不稳定,不知道是否够钱每个月付工资。”
小朗沉思片刻后说:“你雇的人得确保能为你赚到比他的工资更多的钱呀!”
他似乎已经明白:要想获得收益,就要为他人创造价值。
在这些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运转规律有了认知,在买东西的时候也大概会考虑性价比,对于贵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另外,小朗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还要继续做,他觉得不喜欢就不做了呗!通过和妈妈的讨论,他也慢慢知道,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未必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还有一种叫做房贷的东西追着人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开始深度的思考。
“先让孩子了解现有的职业,然后引导他们认识职业的本质,今后他们就有可能开创出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秦华说,“带着解决问题、服务他人的想法去创造价值,这就是创业者思维。”
小朗5岁时,学会了叠衣服。一开始他叠得兴致勃勃,于是他想到,“我可以去给别人家叠衣服来赚钱”。过了一阵子他兴趣下降,又琢磨:“我可以去教别人家的小孩子叠衣服,自己就不用那么累了,每次赚的钱也更多。”再后来他又想到:“我要是发明一架可以叠衣服的机器就好了,就再也不用干这么麻烦的事了。”
“从付出劳力,发展成培训,再到后来进入发明创造模式,这就是一系列的职业迭代啊!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收入结构完全不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抓住机会和孩子聊这些,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职业教育?”秦华笑着说。
03
职业教育的枝桠:成长必备的职业素养
“说是职业素养,其实也是做人的素养,只是这些素养对于职场是至关重要的。”秦华说,“我认为在孩子成人之前,有机会做一些真正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关于理解职场和职业素养这样的话题,就可以特别自然地代入,而无需停留在肤浅讲大道理的层面。”
秦华总结,必备的职业素养有如下几条:
秉持服务他人的思维方式;
坚持承诺,认真负责地对待所有工作;
尊重工作、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有能力自信地推销自己的服务
服务他人的思维方式是指懂得站在被服务对象的角度去发现痛点、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高效的价值交换,有的时候,交换的未必是物质和金钱,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情感和成就感,但这些交换一定都是以帮他人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
说到坚守承诺和尊重,无论小朋友还是大人,坚持都是一件有挑战的事,但这是职业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孩子应该从小知道承诺意味着什么。尊重则意味着严肃地对待自己在做的事情,同时把自大的“我”放低,尊重他人和工作,也意味着尊重自己。
小朗有个双语公众号“朗里格朗”,开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为了练习中文,同时和大家分享一些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这个公众号,成了他开展职业学习的最初阵地。
“我觉得我们在强调内驱力的重要性时,也要懂得借助外驱力,在有内驱力的前提下,外驱力可以让事情更加顺利地进行并坚持。”秦华说,“比如对于小朗来说,公众号的点赞、打赏、评论、阅读量都是外在给予的动力,会帮助他坚持做下去。”
去年,小朗参与了“小多童书”一个录制英文有声书的项目,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没有收入,但是很正式、有标准。在反复重复、不容瑕疵的录制过程中,小朋友也有过不耐烦,这时妈妈就会将职业素养的第二、第三条引入,谈谈对承诺的坚守负责,以及对客户和工作的尊重。
推销的技能是我们小时候很少接触到的,中国人谦逊的传统价值观更是使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我推销感到十分不好意思。
“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秦华着重说,“我自己以前也会有这样的误解,觉得专家型的工作更加体面,对于销售有种隐形的轻视。直到我开始需要销售自己的教练服务,需要推销自己的书……我才意识到,销售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这才理解,为什么在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越是职位高的人,销售占工作内容的比例就越高。销售是职业素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秦华对自我销售能力的定义是:“在清晰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清楚表达自己能为他人提供什么价值、解决什么问题。”
“推销的核心不是彰显自己有多么厉害,而是我能做什么可以让对方从中获益。”秦华说。
小朗在帮“小多童书”录制了有声书之后,还通过自己的公众号来推销这套书,并从中获得佣金。小朗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能够挣钱了!他高兴坏了,妈妈趁机引导,这次他看似只是通过一期节目就挣到了钱,但这都归结于平时用心做公众号积累下来的听众信任度,到了合适的时机,就实现了价值交换。所以,很多看似一夜成功的经历,背后其实是有长期的积累的。
对于太多钱会不会令孩子成为小财迷的问题,秦华说:“钱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价值交换的媒介而已,令它‘变好’或‘变坏’的是使用钱的人。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能让孩子内心情感充盈,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唯钱至上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对钱这个概念的回避,反而会暗暗给孩子带来不正确的引导。”
秦华强调说:“在合适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创造产品的人、制作产品的人、销售产品的人、售后服务的人……他们在链条上怎么分别实现了价值交换。在一个真实的项目里了解到这些,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谓家庭中的职业教育,其实是要放在生活中进行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价值的交换时刻都在发生——日常消费、新闻事件、家长的职场经历……只要稍加留意,家长随时都可以和孩子讨论。
作为职业教练的秦华,回看自己曾在美国著名金融机构的管理经历,她的多重背景让她看到了经济学和生活之间的强大关联,因此,她写了一本童书《写给孩子的财商启蒙课》,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极大好评。
这本书讲述的,其实就是怎样和孩子在生活中发起与经济学相关的对话,让孩子理解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同时思考这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回到了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时最核心的内容:“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摒弃线性思维,学会选择。”
人生不止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会选择并承担责任才是活出丰富人生的根本。就好像一棵树,只有枝杈繁多,才可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end-
|父母|芋头,一个脚踏实地的超级奶爸
|学校|国际学校雷区解析——校园爱情
|社区|夏令营,中美家庭选择有何不同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